“一曲笙歌春如海,千门灯火夜似昼。” 唐代张詁有诗云“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地京。” 苏东坡亦有诗云“灯火家家有,笙歌处处楼。”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,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。 在传统中国人眼里,过完元宵才算过完春节。因此,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庆祝,如赏花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、逛庙会、放烟花等。元宵节的民俗活动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、娱乐性强,备受人们喜爱……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《正月十五夜》诗云牶"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"描绘了灯月交辉,游人如织,热闹非凡的场景。值得称道的,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《上元夜》牶"玉漏铜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明开;谁家见月能闲坐,何处闻灯不看来。"虽没这里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,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。 元宵节,古代又称为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,在这天,人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,和家人一起团圆,相聚。 元宵节更是最具中国传统意义的情人节,因为封建社会的女孩不许随意出行,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,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,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。 元宵的习俗也有很多,容我为您一一道来! 吃 汤 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“节目”之一,与家人一起,吃一碗汤圆,寓意“团圆”。 正月十五吃汤圆,“汤圆”作为食品,在我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。这种食品,最早叫“ 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 “汤圆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。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有团圆美满之意。 猜 灯 谜 还记得以前学校总会有一些元宵游园会,以此慰藉我们的思亲之情。游园会上肯定少不了猜灯谜,猜中了就有一件小礼物,虽然不是很贵重,但也承载了我们当时的芳华。 灯谜又称文虎,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所以响应的人众多,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。 赏 花 灯 依稀记得记忆中骑在父亲的肩头,全家人一起赏花灯,还有记忆中那盏,想要伸手却怎么也够不到的兔子花灯。 赏花灯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历代灯火之风盛行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,满街挂满灯笼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在正月十五晚上,街头巷尾,红灯高挂,有宫灯,兽头灯,走马灯,花卉灯,鸟禽灯等等,吸引着观灯的群众。 腊八节、大年三十、年初一、元宵节...... 我常常在想,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那么喜欢过节?事实上过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节日的本身,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——我们能以各种借口与家人团圆。 能把最重要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人,这大概就是过节的意义吧。 但在当今社会来说,团圆,其实有时候是很难的,我们总被各种小事情塞满自己与家人的团聚时间。 我们要上班。 我们要出去玩。 甚至可能是我们因各种“锁事”心情不好,忘记了关心家人而失去了团圆的意义。 除去佳节、假期,好像我们和家人团圆的时间寥寥无几。我们都希望能够多一点时间陪伴父母,关爱家人,但现实生活中却力不从心。每每,即使打工在外,工作出差,也想知道父母在家里的情况,孩子回家或出门的即时消息。总觉得人在外,但对家人的关心不能少。若不能及时回到家人身边,那就用爱包一份团圆,让家人随时感受到你满满的心意。 用云锁为爱包“一碗团圆”,把最重要的时间都留给最重要的人,再也不需要为了那点“锁事”而劳心费神。关爱从此变得如此亲近和贴心。 离乡的游子更需要给父母一份“团圆” 在外出差的你想给孩子一份“团圆” 想要给来家做客的朋友一份“团圆” (你又刚好不在家) 云锁的优势, 恰好可以给你定制一份“团圆” 手机远程实时监控 用手机就能监控家里门锁,云锁具有信息反馈迅速及时的特点。随时随地掌控家的安全;还能远程监控,帮助你了解爸爸妈妈的房门有没有关好,孩子放学几点回家的.....为他们的安全加了不止一道锁。 远程实时授权开锁 汇泰龙云锁不仅具有钥匙、密码、指纹、感应卡等常见开锁方式,还能远程一键授权开锁,不受时空控制,即使不在家门口,照样可以手机开锁。朋友来了,再也不用吃“闭门羹”,在门口苦苦等待,开不了门。 团圆的意义就是想我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多留给家人,多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,让我们每一天都灿烂,光彩。 最后, 愿,灯火阑珊,笑语渐浓…… 祝,元宵节快乐、团圆……